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现代家庭 > 女人圈
“中国式春节烦恼”背后的婚恋焦虑
发布时间:2014-01-23
【编者按】


  新春佳节,阖家团圆,亲友欢聚。在这个辞旧迎新的节点上,晚辈们恋爱、结婚、生育等各项“人生任务”的完成情况总是被提上议程,成为长辈们关注的焦点。于是,越是临近春节,许多不幸沦为“被催族”的年轻人越是感到压力和焦躁。

  日前,一张反映过年期间亲戚“拷问”择偶、恋爱、婚姻、生育问题的《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》在网络上迅速蹿红,短短数日内转发量已达4万多次,吸引了20多万网友参与讨论,并已进入新浪微博热搜榜前十名。许多网友感慨:太写实了,“中国式春节烦恼”伤不起!

  “中国式春节烦恼”,折射的是处于社会转型期中整个社会的普遍焦虑,尤其是对于婚恋问题的焦虑,其根源值得我们深思。


  故事一 过节?过关!


  临近年关,某大厦的培训老师晓敏有点烦。晓敏原本与母亲商量好让她来京过年,没想到母亲临时变卦不来了,要养精蓄锐,准备节后去长沙帮晓敏的哥哥带孩子。本以为能躲过春节期间亲友们的猛烈盘问,没想到还是“在劫难逃”。

  晓敏的家在西南边陲的一个小镇上,父亲去世多年,哥哥已在长沙成家立业,只剩下母亲独自在老家生活。哥哥结婚之后,33岁、感情尚无着落的她成了母亲最大的心病,每次通电话都要询问一番,劝她:“差不多得了,别太挑了!”她有时嘻嘻哈哈就混过去了,有时烦起来就冲母亲嚷嚷,母亲也不敢太逼她。这几年来,她相过不少亲,但都无果。已过了着急的年纪,她反而淡定了,尽情享受单身的快乐。然而,这种快乐每年都要被打破一次——春节回家成了她最难过的一道坎儿。

  晓敏家那个镇子很小,随便谁跟谁都能扯上点亲戚关系。居民们生活单调,一大乐趣就是乱嚼舌根。在这个单身女孩逛婴儿用品商店都要被谣传成“未婚先孕”的镇上,晓敏早已被贴上了“变态的老女人”“怪物”“嫁不出去的黄脸婆”等标签,母亲也因此觉得抬不起头来。

  晓敏痛恨家乡这种不友善的人文环境,每次回去都尽量低调,宅在家里不出门,免得被人指指戳戳。然而,再怎么躲,街坊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,同学聚会逃不掉,亲戚团年饭躲不过,她不得不努力招架各路人马的关心和探询。

  那些从小看着她长大的老街坊们虽然嘴上不问,但她们那怜悯的眼神常常扎得她落荒而逃。有些热心肠的大妈大婶,背地里常劝晓敏母亲,说闺女过了“一朵花的年纪”,找对象的条件要放宽,离异的、带小孩的都可以考虑。

  同学聚会上,拖家带口出席的不少,离婚的也大有人在,只有她是“硕果仅存”的单身人士。别人谈的都是伴侣、孩子,她怎么也插不上嘴,只能当“旁听生”。得知她还是单身,一位女同学忍不住笑道:“你也太不争气了,我都结第二回了!”

  最要命的是亲戚,经常当着她的面教育自己的子女,让她尴尬不已:“千万别学你晓敏姐,30多岁了还不找婆家。”“你别老挑挑拣拣的,将来像晓敏姐一样高不成低不就,看你怎么办!”

  这样的情形多了,晓敏一想起回家过年就发憷,每次过完年回京,情绪都会低落很长时间。她深知,一个人要对抗一种环境,很难。她决定明年把母亲接来北京同住,即使租房,也比待在那个令人窒息的镇子上强。“在这个两千万人的陌生城市里,没有人会诘问你的私生活。不是我抛弃了自己的家乡,我只是想拥有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。”


  故事二 逼出来的痛苦姻缘


  春节将至,想到在外打工的丈夫小卢即将返乡,秀兰就烦躁不已。她不知道,这段错误的婚姻何时才是尽头。

  秀兰的家在河北保定农村,大学毕业后,在北京从事软件测试工作。由于生活圈子狭小,她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对象。过了27岁后,她成了老家十里八乡年龄最大的“老姑娘”,家里人急得四处托人给她说媒。

  后来,媒人给她介绍了邻村的小卢,28岁,在江苏宜兴当质检员。两人工作地点一南一北,只能趁春节回家相上一面。在“众目睽睽”下匆匆见了两回,求成心切的双方家长便拍板给他们订了婚。

  当年“五一”期间,秀兰和小卢被“召回”老家,抓紧时间相处,增进了解。近距离接触之后,小卢自私、吝啬、虚伪、口是心非等缺点逐渐暴露,令她无法忍受。

  那以后,秀兰开始拒接小卢的电话,小卢来京探望,她也故意避而不见,希望他就此放弃。但小卢锲而不舍。对此,双方家长浑然不知,一遍遍地打电话催他们赶紧把婚事办了,并着手操办婚礼。

  在农村,悔婚是要被戳脊梁骨的,秀兰不想“被唾沫星子淹死”,决定接受这门婚事。那年中秋,秀兰的母亲帮她发完请柬之后,才想起问她:“你怎么不太开心啊?是不是不想结婚呀?” 秀兰苦笑:“不想又能怎么样?大不了结了再离呗!”母亲大吃一惊:“要不,就别结了!”她摇头:“已经晚了,请柬都发了。”

  婚后的日子很难过,好在两人仍旧天各一方,倒也相安无事。婚已经结了,不会再被人说是“嫁不出去的老姑娘”了,算是给了家人一个交代,秀兰决定先拖一拖,然后离婚。谁知次年春节期间,婆家娘家的众多亲戚又开始盘问她怎么还不要孩子,私下里嘀咕“她是不是身体有毛病”。母亲也把她往婆家赶,不让她回娘家住。春节过后,她怀孕了。全家都兴奋不已,只有她的心像掉进了冰窟:有了孩子,离婚更难了。

  如今,秀兰带着两岁的儿子住在保定乡下,北京和软件测试工作已经离她很遥远。偶尔上网,碰到单身朋友,她总要劝一句:“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,大龄单身也比错误的婚姻强。”


  故事三 悲摧的“被催族”


  同为“80后”的智斌和小琨已是一岁幼儿的父母,谈起他们的婚恋经历,两人都苦笑:“我们是悲摧的‘被催族’!要不是这‘小鞭子’一路抽着,我俩还是快乐的单身汉呢!”

  智斌和小琨都是山西太原人,智斌是北京某IT公司的工程师,小琨在京城某杂志社当美编。眼看他们年近而立还无暇顾及个人问题,亲友们开始抓狂,发动所有关系为他们挖掘适婚对象。于是每年春节回家,他们每天“不是在相亲,就是在去相亲的路上”,经常把相亲对象的资料搞混,闹出笑话。

  2010年春节期间,两人经亲戚介绍认识,彼此颇有好感。次日,两家人一起吃了顿饭,就算是见过双方家长了。当年“十一”前,双方父母不约而同提出要来北京过节。来京后,经不住四位老人的“轮番轰炸”,他俩乖乖领了证。

  婚前,小琨就跟智斌说好要当“丁克一族”,婆婆也未提出异议。然而,婚后没多久,婆婆就开始动员她生娃:“你只负责把娃生下来就行,剩下的我来管!”见她不为之所动,婆婆又改用“哀兵战术”,天天叹气说家里太冷清了,路上看到小孩子就不撒手,给老姐妹打电话总说人家三代同堂好福气,还提出要去孤儿院领养一个孩子。小琨实在于心不忍,终于没能“丁克”到底。

  就这样,家长一路鞭打快马,智斌和小琨被迫一步步完成了各项人生任务。在今年元旦的家庭聚会上,智斌28岁未婚的表妹遭到一干亲友的“轰炸”,小琨也现身说法劝她早结婚早生娃,不然就会像自己一样,身体不容易恢复。表妹一句话就把她噎住了:“我最讨厌别人干涉我的生活,你也是受害者,为什么也要逼我呢?!”小琨由此感叹:“以前总觉得父母在个人问题上给我们施加了太多的压力,想不到在不知不觉中,自己也成为了别人的压力源!在这个环环相扣的压力链条上,谁也无法独善其身。”


  经典催婚语录


  “什么时候带个男/女朋友回来呀……”

  “我昨天去参加同事女儿的婚礼了……”

  “你们现在对将来有什么打算呀,有没有考虑买房子呢?”

  “单位的王阿姨说要给你介绍她亲戚家的孩子,工作好,人也长得好……”

  “你要在家里蹲到什么时候?”

  “你要这样晃荡到什么时候,再不抓紧,好男人都有主了!”

  “女孩子家就不要读博士了,赶紧找个稳定轻松的工作,把婚结了。”


  经典催娃语录


  “你妈/爸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,你都会打酱油了。”

  “隔壁老王家的儿子刚生了个娃,我什么时候能抱上孙子啊……”

  “这几年趁着我们身体好,还能给你们带带孩子……”


  观点亮相


  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


  国人的婚恋焦虑由来已久,并有愈演愈烈之势。从孩子刚出世就抢着订娃娃亲,到家长鼓励初三女生看相亲节目磨炼择偶眼光;从稚气未脱的“90后”踊跃上电视相亲,到父母自发在公园开辟为儿女相亲的“阵地”;从“如何嫁个千万富翁”培训班大受关注,到富豪海选相亲的报名者如云;从各档电视相亲节目收视率一路长红,到交友网站火爆;从光棍节、端午节、元宵节、圣诞节等都被过成了情人节,到“剩男”“剩女”的字眼充斥各种媒体;从征婚广告一掷千金,到过年“租友”“拼友”应对家长逼婚……种种现象都在传递着一种普遍的焦虑情绪。

  中国人始终有一种浓浓的婚恋情结,家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。传统文化更是对有志青年提出了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要求,先齐家才有资格谈治国平天下。恋爱和婚姻本是人生特定阶段应该完成的事情,但在社会转型时期,年轻人的压力很大,他们更加看重事业的成功,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生活来增强职场竞争力,结婚生育的时间越来越晚成为普遍现象。

  而在大规模的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,由于一切都变得不确定,社会风险增加,公众容易陷入焦虑。媒体的推波助澜,加剧了这种焦虑。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由2134人参与的调查显示,焦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常态:34.0%的受访者经常产生焦虑情绪;62.9%的人偶尔焦虑;只有0.8%的人表示从来没有焦虑过。无怪乎有媒体发出“难道全民焦虑时代已来临”之问。这种焦虑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观念,包括婚恋观,体现为更急功近利,更现实。

  在集体焦虑情绪的强大影响下,每一个人都无法跳脱出去,独善其身。我们常常抱怨社会大环境的压力,然而,空泛的“社会”一词的背后,是无数具体的个体;声势浩大的社会行为,源自于无数具体的个体单独行为。也许你只是偶尔关心一下表妹的个人问题,也许只是顺手转发了一条关于“剩男”“剩女”的微博,甚至只是碰巧参与了一场打着“光棍节”名义促销的抢购,但这几下“蝴蝶翅膀的扇动”,却可能引发婚恋焦虑的“龙卷风”。

  当每一位长辈出于善意要求晚辈们按照传统观念设定的“正常”程序去择偶、恋爱、结婚、生育时,他们只是一片雪花;然而,当千万片雪花汇聚到一起时,就形成了惊天动地的雪崩。“雪崩时,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”,但这种群体无意识正是灾难的根源。

  所以,与其指责外界,不如反观己身,从自己隐身的集体中抽身出来,恢复成独立、完整并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个人。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,不再以单一的婚恋观来衡量和观照世界,宽容“不婚”“丁克”等丰富多元的婚恋选择,拒绝成为压力源,那么这世界将会轻松许多,精彩许多。当每一片雪花都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位置,雪崩或许就不会发生。(本报记者 莫兰)

来源:中国妇女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