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站 > 心灵驿站
我们如何相互理解
发布时间:2015-04-27
我们总说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体谅,师生之间、亲子之间更要相互理解,但是“理解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只要简单的问下面几个问题就能发现:

①如果有个人无论怎样,你就是觉得不喜欢,你还会试着去理解他吗?

②当你忙得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完,或你自己都虚弱得需要别人关怀的时候,你还会去慢慢听一个人向你诉说衷肠吗?

③当对方说的那些事儿,你都没经历过,或者你都没有想过这些事情到底意味着什么,你还会理解吗?

④作为一个经历过无数艰难困苦,无数憋屈和无奈的你,如果看到一个孩子就因为被妈妈逼着吃碗饭,就哭天抢地的时候,你会怎么理解他的痛苦?你会不会觉得他简直就是无理取闹、不知好歹,为这么点破事儿都值得大哭小叫的吗?多少人想吃饭都吃不着呢?你会这样想吗?

⑤有时候你滔滔不绝说了很多话,自以为很懂他,结果有一天他说你完全不明白我的心,你会怎么想?

庄子曰;“儵鱼出游从容,是鱼之乐也。” 
惠子曰:“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”
庄子曰:“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鱼之乐?”
惠子曰:“我非子,固不知子矣;子固非鱼也,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。”——《庄子秋水》


咨询师的经验教训


①明白理解之难
罗杰斯曾对共情做过这样一个定义:“感受来访者的私人世界,就好像那是你自己的世界一样,但又绝未失去‘好像’这一品质。” 
这句话首先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道理,那就是我们需要去感受、去接近那个你所希望理解的人。这种感受和接近的出发点是你真的“希望”,而不是出于“喜欢”。因为往往正是出于你没有办法一下子喜欢上某人、某事、某种文化、某种价值观,理解才变得必要且富有价值。Eg:对于同性恋,对于原始部落的某些行为,对于艾滋病人群,对于精神病,对于罪犯等等
但同时,罗杰斯的这句话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,那就是,感受他并不是要你成为他,而是接近,但留出属于彼此的距离。体会到他的感受,但不卷入。这对于一般人来说,实在是太难了。
因为,如果人钝一点,就很难完成共情;而如果一个人太敏感,又怕涉入太深。在进与退之间,如何把握一个度,实在太困难了。

②只有自我强大才有理解的能量。虽然我也认可,往往只有弱者才能理解弱者,不过我还是坚持认为:弱者理解弱者是指有相似的境遇,相似的境遇能提供共鸣的基础。但“理解”,毕竟不仅仅是单纯的本能的恻隐行为,它还是一种包含能量的传递。因此,只有自我强大的人,才能做到不丢掉“好像”的立场,才能持续的构建一个良性的理解关系。

③理解自我和理解他人是相互依存的。一般来说,对自我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的人,通常能更好的理解他人。但这个过程绝不是机械的,并不是说,只有充分完整理解了自我之后,我们才能理解他人。在理解关系建立过程中,绝不存在这种绝对的因果关系。相反,很多时候,往往是因为我们理解了他人,反而更加理解了自我,例如人类学的研究。

④不要以事情的大小来衡量体验的大小。一个孩子平生第一次因为想帮妈妈洗碗,而摔碎了碗,却被母亲斥责调皮捣蛋。那种委屈感,绝不亚于你本来想努力写好一篇博士论文,却因为总总外在原因没有完成好,被导师斥骂说你态度不认真后的委屈。

⑤希望别人理解你,你得先做出理解的表率。理解是相互的,当你希望别人理解你的时候,你自己却没有主动去理解别人,这是不行的。或者你希望他学会理解,却没有给出一个理解的示范,这正是很多大谈理解的教育者,无法真正理解学生或获得他人理解的重要原因。

⑥掂量理解中听与说的重要性。有时候,语言在理解过程的作用中是很苍白的,如果你想要理解一个人,听,往往比说更重要。但是语言又是我们沟通的一个工具和手段,因此需要慎重的学习和把握,领会语言在沟通中的艺术。当然,心理学发明了很多用非言语或非正式言语的了解方式,这也是可以不断学习的。eg:画画、沙盘、系统排列等等。当然,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这么专业的理解者,如果我们还没有学会这些专业的沟通技巧和艺术,请记住:耐心的倾听和静静的陪伴,有时就是最好的理解了。

⑦理解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。这句话有两个意思,一是前面提到的,没有耐心就没有爱心,如果你想理解他人,就需要让他人感受到你的那份真诚,感受到你愿意等待,感受到你愿意在尊重他保留自己私人空间的同时慢慢向你敞开心扉,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。也就是通常所谓的“心诚则灵”的具体表现。另外,这句话还意味着,有时理解是要在特定的时机和空间内才能完成的。Eg:有时候我们迫切的想知道一个孩子的想法,但是你花了很大的力气他就是都死活不说一句话,但是,突然有一天,他加了你的qq,然后你们就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,在那个静静的夜晚,开始了你们俩人生中第一次真诚的心与心的交流。

⑧最后,必须很残忍的告诉大家,绝对彻底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。因为人总是有自己的局限,总是在价值观、文化、经历、理解能力、沟通技术等等方面,有很多很多的理解障碍。当我们无法完全做到悬置的现象学式的直观时,最好我们能暂时尊重对方的选择。如果你真的觉得他人的某些想法或做法存在道德上的问题,让你真的难以接受,那也请先忍一忍,深入的了解记录感受体会反思之后,再发表这番你觉得对与不对的言辞。当然,有时候因为你觉得触及到了你的原则底线,实在憋不住,直截了当的表达你的观点和感受,我觉得会比藏着掖着好。有时这种坦诚率直,反而能开启理解的一个机会。最怕谁不懂还装出一副很懂的样子,最怕我们永远活在相互臆想的世界里,而不去选择接近,这是在建立理解关系中最大的忌讳。

当然,这里谈及的只是我个人的在生活和研究中的一点点经验教训,仅供大家参考。理解是一道摆在我们人类面前的难题,需要我们共同用心去思考和学习。当然,这首先取决于你愿不愿意。只有理解了,我们才能谅解,才能宽恕,才能找回爱,学会关怀,超越善恶的思考,走向共在的世界。